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沙奈饼-Kesané


沙奈饼-Kesané







                外婆的番婆饼不叫Kuih Bangkit 自小叫惯 Kesané, 那一个村子都是那么叫。不知道那是什么语言, 查字典也没这个词。小时候这是一个我喜欢玩的糕点,一个一个慢慢印,很有趣; 当然擀面团是阿姨们的工作,我只负责切割及排列。粉团的软度深入我心,几十年后即使外婆百年归老,粉团的触感依然深刻地留在指尖。

                那一条村子,卖沙奈饼的人很多,外婆是在丢了多少椰浆和薯粉后才研究出她的食谱。外婆这个年饼我不爱吃,从来没用心学。直到有一年心血来潮,拿着笔和纸记录外婆口述大概大概的食谱后,回家自己。第一次做拿去给外婆试,她欣慰地点头说孙女里只有我肯学,也只有我拿到她的真传。这句话给表妹听到一定又大骂外婆偏心,为什么她是内孙,我只不过是外孙,外婆却什么都不教她。

兰姨留给我的饼印,兰姨去年离世, 这铜制饼印变成我的宝。

                之后不再做外婆的食谱,两个阿姨用它做生意,我本身也不是很喜欢吃。多年以后小弟的拍档送来一桶沙奈饼说是她妈妈做的,吃了以后竟然爱上它, 厚着脸皮问她可不可以问她妈妈怎么做,典故在《方妈妈的番婆饼》里。

                多年没做,突然想做。 第一次做,那种融在口的感觉让我感动之至;虽然方妈妈的食谱也只是写个大概,这就是古老配方的精髓。没有外婆给我打的基础,一定掌握不到那技巧,只有摸惯粉团的柔软度才知道粉要加到什么程度为止。 小时候的经验告诉我不能再加粉了,但手里的粉还是不听话地倒下去。这一次的成品没有上一次那么好,问题出在粉的分量拿捏失准。

                外子是第一个尝的,他还没给评语,我听到他嘴里传来饼干脆度的声音已经知道这一次不成功。沮丧地叫老二来试,老二吃时听不到声音, 他说这是今天做的饼干里排第二好吃的年饼。我拿了一片含在嘴里,融化的程度很慢,不是我要的标准。母子相视大笑说爸爸不会吃Kesané 这种饼要含在口里让它慢慢融,不是大口咬;好的饼入口即化。

                拿给妈妈尝,她连续吃几片后说明年不跟七姨买了,叫我做了卖给她。我妈很有趣的,她拿我的钱买我的饼,还很有逻辑地叫女儿拿姨婆的Kesané 去称,指定要那重量,规定价钱。我说好,明年我就拿方妈妈的食谱抢阿姨的生意。根据妈妈,方妈妈的食谱是那条村子古老的方子,外婆年轻时的确那么炮制,后来生意量大了,做不来,改简单的方法做。七姨尚小来不及看外婆的古老做法,外婆也没教她。方妈妈来自古老的制饼家族,身为人媳,她学到婆家一身功夫,年轻守寡,靠做糕饼过活。

                我手上还有大姐的Kesané食谱,她婆家的祖先也是那条村子的制饼家,可是她的食谱和方妈妈及外婆的完全不一样, 我是否能把这些食谱和技巧取长补短加以改良,等那一天退休了,靠它们来赚取新年钱?




10 条评论:

  1. 我做过几次kuih bangkit。经验告诉我要入口即化的。。'面团'是不能成团的,是湿的粉状。所以传统好吃的kuih bangkit 多用木模。粉团用印模也行,但得非常用力,也不能一下打印很多,相当麻烦,还是把粉团挤入模内敲一敲快得多。
    我现在多年没做,因为就有位很会做这饼的远亲,买的容易多了。

    dd

    回复删除
    回复
    1. 看来两者是看似同样的东西却其实不太一样。我只看过村子里的人用木模做绿豆糕,从来没看过她们用木模做番婆饼。两者的口感应该有分别, 一个是干身的,一个是很粘的。

      删除
  2. 你的家族真的是做饼世家

    回复删除
    回复
    1. 以前是我外婆,现在轮到阿姨们和表妹, 不是做饼,是做糕。

      删除
  3. 这么巧,我们一同上这个饼。。
    我小时候曾经看过我姐做,粉就像dd所说的,没有成团,
    那天我做时就凭那一点记忆去摸索(大姐在家乡没有军师在旁指导)呵呵

    回复删除
    回复
    1. 我可以想象若粉团是湿的一定粘着木模,所以这个饼应该不是大家熟悉的番婆饼。

      删除
  4. 这饼干绝对有市场。

    回复删除
    回复
    1. 卖糕的朋友说,人家送礼还是挑这些买,cookies 之类少人问津。

      删除
  5. 很奇怪,从小到现在,我都不爱它。

    回复删除
    回复
    1. 我也不爱,对年饼我无可无不可。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