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的高原
整整两年没上高原。近年土崩事故频繁,加上假期时车龙长达数公里,它已不再是我们优先考虑的景点。我喜欢高原的气温,却怕人挤人。女儿说只要避开周末就好,学校假期刚结束,应该没什么人上去。
我们订了铁皮集合箱(cabin)的住宿。女儿提起,当年她在热得冒烟的小岛住过这类屋子,只靠一架冷气,却能让整栋度假屋冷得让人发抖,笑说我们也该试一试。十多年前我们去过泥屋 Earthhouse 用餐,后来道路坍塌,它就这么被遗忘了。每次上高原我都会仰头看,喜欢那笨拙古朴的外貌。女儿说它已改成民宿,可上网只订到它旁边的集合箱。
再见泥屋
上到这里,心情不由得雀跃。迎接我们的是个年轻人,确认身份后带我们到集合箱。他的父亲是业主,为人热情。知道我们是为泥屋而来,特地带我们进去参观。泥屋正在装修,不开放给外人,外面挂着 “No Entry” 的牌子。主人却亲自引领我们,几乎每个角落都让我们看。
那原本宽阔的空间被隔成三间房,限制了视野,也显得逼仄。厨房添了设备,墙壁贴上了瓷砖,有些角落多了三夹板墙,我不由得倒吸一口气——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年那种泥土与木香混合的纯朴样貌。我没有拍下那些不想看的地方,唯恐破坏心底保存的那份美好。
Tokyo Town 的流水面
傍晚,我们去了金马仑最新的 Tokyo Town。吹着“和风”的商场里,食物也都冠上日式名字。转了一圈才找到流水面摊子,才开档不久,冷清得无人问津。掌柜笑说,一星期也不过三四个顾客,厨师都被调到别的部门。我们贪新鲜,想体验不同的用餐方式。
流水面(Nagashi Somen)原本是日本夏日消暑的乐趣,把煮熟的冷面放进冰水中,沿着竹槽顺流而下,食客得眼明手快,用筷子夹起面条,再蘸酱汁食用。吃的不是饱足,而是那份凉意与游戏感。我们尝了一轮,才发现这冷面配蔬菜、无肉清爽,很适合素食者。
两个贪吃的老孩子
时间尚早,我们不想回到铁皮箱,便绕到中环去找些热食。外子买了一杯乳酪鸡蛋粟米,我点了几串烤鱿鱼须和虾子,淋上酸酸的辣酱,好吃极了。两个贪吃的老孩子,吃得满足后又加一支冰淇淋,许久没这样放任过自己。
铁皮箱里的微光之夜
回到半山的住宿往下望,整片山谷的灯火像撒落的金粉,一层层嵌在雾里。远处有车灯蜿蜒而上,像流动的光河;近处偶尔传来虫鸣与风声,夜色清凉而柔软。我们站在屋前,裹着外套,听风拂过铁皮的声音,心里有种安静的幸福。
多年后再上高原,泥屋不再是当年的模样,风景也添了几分人造的气息。但只要身边的人还在,灯火依然亮着,这高原的夜,依旧温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