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Taklamakan Desert)
我们今天的行程不赶路,可以慢慢吃个早点。我突然很想吃酥皮面包之类的西点,于是每样都试一点。酒店的休闲角落布置得舒服,我正在拍照时,保洁阿姨走过来主动要帮我,还细心地提醒我姿势和角度。远处一位内地旅客微笑看着我们,也请我帮她拍照。我拍到一半,同伴在外头喊要上车。她还想借我手中的咖啡杯摆拍,可我赶时间,保洁阿姨二话不说接过手机,把推车上待清理的咖啡杯摆在她面前,让她坐在我喜爱的那个小角落里。我边挥手边笑——旅途可爱之处,就是因为有这些可爱的人。
搬着行李上车时,外子和我那位老同学已把停车场的车研究得七七八八,这一点他们倒是真正的臭味相投。
从和田往阿拉尔的路段会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公园,这沙漠有。塔克拉玛干是中国最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东西约1000公里、南北约400公里,公路沿线确实有一段约四百多公里的沙漠路段,荒凉得壮阔。我们习惯在马来西亚的公路旁种草防土崩,而在新疆,他们种草是为了固定流沙,让道路不被淹没。
![]() |
| 天然美景厕所 |
巴士行驶了近两小时突然停下,原来有人忍不住要小解。沙漠没有卫生间,只有“天然美景厕所”。我们也趁机下车看看沙。塔克拉玛干的沙特别细,如粉般,一旦沾在手上很难拍掉。走在柏油路还好,脚只要稍微踏入沙地,就会明显下沉。导游说,有些人把车开得太深入,结果车被吞住,怎么都开不上来。
在这片看似无生命的沙海里,仍有坚韧的植物:
梭梭用深埋地下的根系吸水;
红柳像一笔一划写在沙丘上的线条;
胡杨是沙漠的灵魂,千年不倒、死而不枯。
一路上还能看到植物上挂着棉花,那不是开花,而是风把新疆的棉吹得四处飘,附着在枝叶上。
巴士终于在沙漠驼铃景区停下。当人们说“沙漠”总以为一定酷热,但塔克拉玛干此刻只有七摄氏度,阳光虽强,气温却低。我喜爱宽阔无边的画面,海和稻田常见,但沙漠一生难得几回。这里的沙与敦煌又不同——敦煌的沙丘柔软、细腻,连绵如波浪;塔克拉玛干则更粗旷、野性,像天地初开的原貌。
景区里最亮眼的莫过于一棵姿态优美的胡杨,成了大家的明星树。每个人都要站在它底下拍照。我们马来西亚游客穿着简单,而内地旅客可是全副武装,轻纱、裙摆、披肩在风里飘,画面很美,我只远远欣赏。
谁料我们竟然在这里待了三个半小时。大家悠哉地拍照、看风景,只差手里没一杯咖啡。这趟旅行完全不赶时间,导游也不催促,一切节奏都由我们自己拿捏。
继续往阿拉尔这座兵团城市走,我们顺道参观了359旅农垦博物馆。这里记录着当年兵团如何在荒原上开疆拓土。看着他们住过的土窝子,听着导游讲女兵如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结婚、生子,甚至连最私密的生理期,都得用有限物资自制卫生棉——那一瞬间,我心里涌上一种不忍与敬重。
离开博物馆时,车窗外的风又吹起细沙,一阵阵卷向远方。沙漠的颜色单调,却在阳光里显出微妙的层次;旅途的故事简单,却因每一个陌生人的笑容、每一段不赶时间的停留,而显得格外温柔。
在塔克拉玛干的这一天,我用我的心慢慢地发掘它独特的风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