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关外千里梦——嘉峪关记行

 关外千里梦——嘉峪关记行

 

搭了好久的车,终于在下午时分抵达嘉峪关。一路穿越河西走廊,黄土、高原、戈壁滩轮番上场,仿佛时光的镜头在倒转,把我缓缓送入大西北的苍茫画卷。

野生黑枸杞


嘉峪关——万里长城的最西端,有着天下第一雄关的称号。它不仅是长城的终点,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铁壁铜墙。每当提及这个名字,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图景:雄关漫道,黄沙万里,关楼巍峨,边卒肃立。

 

但眼前的嘉峪关与我想象中的荒凉孤城不同。重修后的它更像是一座宏大的历史剧场,供旅人踏上这片土地时得以沉浸、体会与缅怀。乘坐景区电瓶车,穿过宽阔的石板道,再步行十来分钟,才终于抵达这座边塞雄关的核心。

 

关城分外城、内城与瓮城三重,层层设防。站在城楼之上远望,关外是无边戈壁,关内是绿洲城市,不禁感叹古人修筑此关的智慧与气魄。风掠过耳畔,仿佛千军万马在远方咆哮,又似驼铃隐隐,驿路茫茫。

 

我缓缓踏上城墙的石阶,脚下的每一块砖似乎都浸润着风霜与硝烟的记忆。终于,我也站上了长城的一角——哪怕是最西边、最末端的一角这里更像是一种圆梦。身边没有太多喧哗,只有风和艳阳,还有历史无声的凝视。

 

我们跟大队分开,一组随着说华语的导游走,我们五人跟着以英语讲解的导游走。我是舍命陪君子,不能丢下外子一人,听历史当然得用华文才能诠释得更贴切。反正是上历史课,手指尖动一动,随时可以找到更完整的资讯。

 

中国历史离我太远,我这理科生中学时代已不修历史。旅行不必让自己太沉重,看自己想看的,以自己的方式旅游足矣!

 

    离开嘉峪关时,下午四点多,阳光尚高悬未落,却已不再炽烈。斜照的光线将关楼与城墙染上一层温柔的金色,风从关口吹来,不冷不热,正好。

回望那巍峨的关城,它静静伫立在这片西北的土地上,见证过朝代更迭、商旅往来,也默默守护着无数旅人的回忆。我知道,这只是长城的一小段,却已足够我珍藏一生。

我开始厌食,只有看的份,一看到食物就反胃。



非常舒服的旅店,还贴心地准备新鲜水果。我吃不下饭,半夜起身吃水果。

穿越河西走廊:往嘉峪关的路上,我成了一粒沙

 穿越河西走廊:往嘉峪关的路上,我成了一粒沙


从一个地方不断地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还来不及仔细观看已要离开。


从敦煌启程,驶向嘉峪关,车窗外是河西走廊千百年来不曾改换的景色,旷远而沉默。站在戈壁上,那种渺小的感觉,无法言说。

我们沿着河西走廊前进,车子在高速上穿梭,左右是苍茫的戈壁、荒丘、残雪未尽的远山。这是一段无法用音乐打发的路,越沉默,越接近它的真实。

途中路过网红打卡点大地之子雕塑——那尊躺卧在戈壁上的巨,闭目仰望天空,仿佛与天地合而为一,许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影。但最让我动容的,是稍后那片开阔得近乎虚无的戈壁。此刻非常想念小希希,他的睡姿就像这躺在戈壁滩上雕像。

司机停下车让我们下去拍照,风如刀割,我站在满是细沙与砾石的地面上,四周没有高楼,没有绿意,只有天和地。我忽然明白,这就是荒凉的重量。那一刻我像一粒沙,一阵风就可以把我吹走。

不远处有海市蜃楼雕塑,阳光下热气蒸腾,远处仿佛有城楼、村庄在摇曳,是传说中旅人常在沙漠中看到的幻象。

    买了一盒蜜瓜,这里的蜜瓜种类繁多,口感、甜度和脆度都不同。大热天吃瓜,巴士上几乎人手一盒瓜。

午餐在一间清真餐馆解决,牛肉、羊肉、又是牛、又是羊,味道正宗却让我反胃。香料与肉味交织在炙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让我难以招架的气味。我借口上厕所离开座位,呼吸一口外面的干燥空气。

餐馆外的小摊反而更让我欢喜。干果、坚果、枣子、杏仁、葡萄干……整齐地摆在竹盘里。摊主爽朗地让我们试吃,我试了葡萄,清甜爽口,驱散了午餐的油腻感。

小摊卖的热食,不吃看看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