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红色信仰——拉卜楞寺一瞥
离开甘加秘境,车子盘旋前行,抵达位于甘肃夏河县的小镇。这个海拔约 3 000 米的藏族聚落,被连绵起伏的山峦环绕,天蓝云白,空气清新却也稀薄,仿佛每一次呼吸都需要深深地努力一下。

午餐订在一家藏式餐馆,走过绿荫环绕的小径,餐厅露天座位被林木环抱,气候凉爽,我虽失去胃口,却很喜欢这样的用餐氛围。扒了两口食物,便独自溜出门,想找些小吃以备不时之需。
镇上的街道不算宽阔,风吹得很静。一位藏族老伯拄着小凳,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到街角,在阳光直射之处坐下,目光呆滞地看着车来车往。他的孤影让我的心微微一紧——但愿老去时,我不必如此落寞。转身走进商店,买了几包面包和零食,以防夜里醒来饥肠辘辘。
午餐过后,大家集合出发前往拉卜楞寺——这个小镇最庄严的存在,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素有“世界藏学府”之称。寺院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创立,鼎盛时期僧众达四五千人。“拉卜楞”意为“活佛居所”,至今仍是藏区极具影响力的宗教中心之一。
![]() |
边玛草 |
踏入拉卜楞寺的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朱红色的寺墙是用边玛草染制的天然颜料制成,庄严沉静,与湛蓝的天幕和飘逸的白云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庙宇密集而高大,雕刻、壁画、铜瓦屋顶和藏式檐角共同构筑出一种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风格,既古老又神秘。
然而,这份壮丽并不总是适合每个人。团里年纪最轻的女孩一到门口便觉得心跳加速,喘不过气;另一位女士虽身强力壮,却也感受到高反的威力,只好一起留在接待处。我倒意外地适应良好,吃不多却走得快,反倒是外子略觉气喘。我陪着他慢慢前行,一殿接一殿,殿内光线幽暗,人潮拥挤,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酥油香与藏香,令人透不过气。
殿内随处可见的酥油灯微光闪烁,在昏暗中如星点长明。对藏族人而言,点燃酥油灯不仅是礼佛,更是传递愿力与祈祷的方式:灯火象征智慧,点灯者祈求驱散无明黑暗,也愿轮回之路得以照亮。那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信仰——不论人世多苦,总愿为生命点上一盏光。
“我不行了!”我低声说,拉着外子转身往外走。踏出大殿的那一瞬,仿佛逃出生天。宁愿坐在台阶上仰望蓝天白云,也不愿在佛殿中继续窒息。
寺外还有零星的小摊贩,卖着酥油、念珠、藏红花,也有手工编织的布鞋和哈达。几个僧人赤脚站在角落晒太阳——有的年纪轻轻,有的须发皆白——红袍在阳光下泛出温暖的光泽。年轻僧侣和藏族信徒正在膜拜,全身挺直地附在地上,起身、再附在地上;不断重复,是信仰支撑他们继续下去 。这种生活的真实面,让我重新审视“寺庙”二字的含义:它既是供奉神佛的殿堂,也是一群人与信仰共生的日常。
在寺庙的一侧,是举世闻名的拉卜楞寺转经长廊。木质柱廊整齐延展,每根柱子间都设有一只金属转经筒,全长超过三公里,被誉为全球最长的转经道。藏民们顺时针缓缓行走,手不断旋转经筒,嘴中低诵经文——这既是日常修行,也是与神灵最亲密的对话。我靠着木柱站了一会儿,看老人、孩子、僧侣从我身旁走过,他们神色平静,仿佛风吹日晒也无法扰动内心的宁静。
宗教与信仰在这里是生活的核心,但作为游客,面对过多的寺庙也会疲惫。旅行,不必每一个佛殿都参透;走一段,看一眼,心有所感便足矣。坐在拉卜楞寺外,望着那些红墙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忽然明白:寺庙不只是朝圣之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