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与涵养
我的同学卖糕,碰到难惹没礼貌的顾客,有气只能往肚子吞。赚他几毫钱,却被他一副得理不饶人地数落一顿,这种要看人脸色的日子不是人人受得了的。她在学校可是优秀生,成绩顶呱呱。原本有一份好差事,为了接送女儿上学、放学、补习,干脆辞职,自己开档卖糕。这样一来时间方面较有伸缩性,可以更注意孩子的成长。对她的抉择我很惊讶也很佩服,要面对这些嘴脸的顾客我做不到。
另一个朋友小时家里开档卖鸡丝粥,父母去世后兄嫂接手。她虽是专业人士但没忘本,常在假期或周末到哥哥的档口帮手。她告诉我那些带孩子来吃东西的父母,常常以为她听不懂英语,以半咸不淡的英语跟孩子说,“If you don’t study hard, then you’ve to work like her.”她每次一听就会笑笑地用那带有外国腔调,一口标准的英语问他们要吃什么?肚子有料的人是不会狗眼看人低,只有半桶水才以为自己处处比他人好。
从没跟团旅行,只有那么一次。那一次已经让我对团体旅行患上恐惧症。一大群不认识的人要在一起那么多天,下不为例。很少会回想那一次的旅行,谈都不想谈。一些团员给我的印象是花了RM100,要拿回RM200的价值。吃东西怕输,上车怕输,对司机和接待人员大呼小叫。要人家帮他做事像理所当然地大声喊,“喂!你。。。。”那几天对我来说是文化冲击,不敢相信我国的华人竟然那么不注重礼貌。外子现在只要一说起随团旅行,我会跳起来说,“不想花钱买罪受,不去!”惯了和三朋两友出门,大家互相关照,彼此迁就,开心出门,快乐回家。我还真的不能忍受没有礼貌,咄咄逼人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没有了那一层基本的尊重交情就要写上句号。
上个星期见到我们胶园管工的儿子霖。记得小时候,他们一家有六兄弟和一个女儿,家里就靠管工和太太割胶维生。以前的胶价要维持一家九口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几兄弟穿的是补了又补的破衣,吃的是自家种的菜和河里捉来的鱼。爸爸去胶园发薪水时常买白米和糖送给他们,我是个跟屁虫一定跟到底。坐在办公厅里,我就像个小公主,干净的衣裙和他们破烂的衫裤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们只敢偷偷在门口偷看我这城里来的女孩,一步也不敢踏进办公厅,除了爸爸招手叫他们,给他们一些零用钱。我是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女孩,只要我开口,那些哥哥们就会去帮我找橡胶仔、拾榴莲、采蛤蟆果。他们乐于为我服务却从来不敢走近和我说话,只会腼婰地把东西交到我手上,然后跑掉,我的名字是《老板的女儿》。后来他们一个接一个到城里上学、出外读书,很少再见到他们除了假期。最后全都离家除了比我小的霖,他比较大胆,敢接近我,陪我说话。再后来他们有的上大学读书,有的当园丘经理,有的开店,有的当老板。那么多年过去只要一想到他们就记得管工夫妇把他们教得很有礼貌,不卑不亢。胶园卖了,管工夫妇去世多年,爸爸也走了。多年前见到霖,他还记得我,把我给认出来。之后只要我家有事,他和兄姐都会到访,让我再次感到管工夫妇虽然没受教育,却把孩子们调教得那么好。就因为他们的高EQ和有礼貌,所以每个都成材。在餐馆里霖帮我付帐,我对外子说,“瞧!当年老板的女儿现在要管工儿子请客!”
我以前也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家有一个亲戚是一个小镇的总工程师,以
回复删除前那个年代,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职业。妈妈第一次带我去她们的家吃饭
的时候,那样的排场,那样漂亮的屋子,那么干净的小孩们穿着那么漂亮
的衣服,吃着那么好吃的食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有人是那样过生活的。
有空也要写写我这个经验。可是最近还真忙。。。